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 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
3月3日,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走读杭州新年第一走,开启了全新的“石刻造像”系列路线。在走读杭州领队陶德富、许转运的带领下,来到钱王岭、南屏山一带,看看五代吴越国造像群和四年前才重被发现的荔枝峰石刻,探寻其背后的奥秘。
他们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?这些摩崖石刻又有何文化内涵?不妨跟着走读爱好者的脚步一起去倾听历史的声音。
本次行程从太子湾公园北大门出发,途经九曜山登山台阶游步道、钱王岭、太子湾公园、南屏山下山台阶、南山路、阔石板村、玉皇山路,最终抵达北观音洞。全程4公里,需3小时左右,正值初春时节,非常适合爱好文化历史的朋友们去走走看看。
【钱王岭造像】
踏入九曜山游步道半山腰处,见一条山间小路:没有石阶路面,几乎都被落叶所覆盖,让人不由想到鲁迅笔下的“这里本无路,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”。
“这里能有石刻造像?”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,走读爱好者排成一列,依次进入小路中。
从西湖赤山埠到四眼井,古时有一条便捷的小山岭,称钱粮司岭,又称钱王岭。此岭沟通西湖与钱塘江,因有便利的地理条件,吴越国在此设司征山课(即设置收税机构)。
小心翼翼前行的同时,时不时抬头向上看,就能发现惊喜。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高处一处石窟,里面有三尊北宋的石刻造像,称西方三圣,中间为阿弥陀佛,左侧面部残损的是观音菩萨,右侧则是大势至菩萨。
再往前走,就是此次走读杭州的重头戏——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吴越国弥勒造像。共有七尊,居中向外一北亦北,分别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。石刻面部神态安详,雕刻精致,栩栩如生。周边地上还放有供奉的物品及烛台,说明这里还是有人前来祭拜的。
“说到石刻造像,其实南北方差异是很大的。”陶德富表示,北方造像多为花岗岩石,南方造像则多为石灰岩石。其次,北方多为唐以前,南方则以五代、元、宋盛行居多。
荒山野岭,为何会有吴越国石刻造像?
实际上,造像所处地,应是吴越王钱弘俶为高僧永明延寿大师所建的香严寺遗址。
陶德富介绍道,永明延寿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,他曾受吴越王的委托主持了灵隐寺的复建与重兴,还曾到净慈寺当住持,完成了八十万字佛学巨著《宗镜录》的定稿,并在开宝三年(970)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创建六和塔,为杭城百姓祈福镇潮所用。
岩壁上的摩崖石刻经风吹日晒,已经不那么清晰了
那为什么认定这里是香严寺遗址?奥秘就在造像的岩壁上。
除了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“弥勒上生经刻摩崖龛”外,还有一处“香严界”石刻。
“为了找到这处石刻,我前后已来了数次,皆是无功而返。”喜爱中国书画文化的华强最早在《四库全书》上读到钱王岭和石像的内容。
走读爱好者实地看到的香严界三字
此后两年时间里,他翻山越岭数次才找到石刻造像的位置。“以前书上也记载,这里有香严寺,但香严界三个字却从未实地看到过。”
所以这次走读,他全程举着手机,就是希望能找到这处独具意义的石刻。经过仔细比对,他终于在青苔掩映下,找到了“香严界”三字。“其实寻觅山间的摩崖石刻就跟淘宝一样,每到一个新地方,找到新东西,都是非常兴奋的。”
【荔峰石刻】
翻山越岭目睹吴越石刻造像后,大伙儿的热情明显高涨起来,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,荔峰石刻。
根据杭州县志记载,清末大学者章太炎,葬于西子湖畔荔枝峰。但章太炎墓被毁在1981年重修后,绝大多数资料显示章太炎墓地处南屏山。
是重修墓葬弄错了山名?对此,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据说,荔枝峰是一座不起眼的山丘,虽然立有石刻,但却始终找不到它在哪。于是这块具有重要意义的石刻就这样消失了一百多年。
它的发现相当戏剧性。2018年国庆前夕,西湖景区花港管理处的几位工作人员巡视西湖。邵群书记带着两个工作人员从东侧小道上山。一路上坑坑洼洼,一边是光溜溜的岩壁一边是一片早草丛生的荒芜。
在绕过一个小山坡时,邵书记发现一片岩壁上挂满了藤条,他仔细一看,发现了石刻。石刻清晰可见“荔峰”二字,邵书记向西湖文管局反映石刻的情况后,经过专家实地勘察,确定“荔峰”石刻为清代阮元的作品。
“荔峰”石刻
阮元,虽然比不上白居易、苏东坡在杭州影响深远,但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,就是他主持西湖疏浚时,用湖底淤泥堆筑出来的。
阮元很有才,据说八岁就能作诗,是三朝阁老、九省疆臣、一代文宗。不仅如此,他还爱好金石。在浙江做官时,主持搜访两浙地区的金石文字,于1805年编撰成有名的《两浙金石志》。他留下的“荔峰”石刻,字体舒张典雅,字迹清晰,采用摩崖隶书横写,看着舒服大气。
不过最重要的是,“荔峰”石刻的出现,还意味着确定了荔枝峰的具体位置。一座九曜山,一座南屏山,中间鼓起的小山峰,就是荔枝峰。
【观音洞】
沿着玉皇山路,从玉皇山庄旁小路进入150米后,即可看见刻有“观音洞”三字的牌坊。拾级而上,三个天然岩洞组成的北观音洞便出现在眼前。
北观音洞四周树木茂密,寂静深寥,是历代百姓朝拜祝福之地。洞中不仅无寺,亦无佛像,具有“我心有佛,佛在我心”的意境。虽说地处偏僻,但岩洞前摆有供桌,燃烛点香,依然常有祭拜的痕迹。
主山洞前还有个方形水池,岩壁上写有“瑞应泉”三字。“春夏秋冬,无论何时来,都有不一样的感觉,很适合和朋友三五前来,酌酒话家常。”走读杭州领队陶德富笑道。
除三个岩洞外,山上平台前还有一个供游人歇息的凉亭。六角飞檐,石圆柱子,木结构顶,颇具古意,被称作“松云亭”。
在洞口前,还有一副摩崖石刻:“匹马骄嘶石路斜一北亦北,观音洞口踏烟霞。普陀风景差相似,只欠潮音小白花。”落款是宋秦观。
秦观是谁?
秦观(1049-1100),字少游,号淮海居士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北宋婉约派词人。他是苏轼的得意弟子,与浙江渊源颇深,先后被贬谪到杭州、处州(今浙江丽水),并留下了不少佳作。
虽然北观音洞建于何时已很难考究,但在南宋的《湖山胜事》中就有瑞应泉、松云亭的出现。
而在现今玉皇山隧道南口东侧,还有一个南观音洞,洞前原有净胜院,洞内雕凿着十八罗汉像。
位于玉皇山山南和山北的这两个姐妹观音洞,是杭州独显佛教文化的观音洞窟,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去走走看看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