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

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《菜根谭》中有段话:“花看半开,酒饮微醉,此中大有佳趣。若至烂漫酕醄,便成恶境矣。履盈满着,宜思之。”

这是讲赏花饮酒的境界,花儿半开半合,人儿半醉半醒,那是最有意趣最有妙处的。若是花开得烂漫荼蘼,人喝得酩酊大醉,就成了恶劣的情境,俗不可耐。如果经常遇到这种情况,就应该慎重思考了。

如此说来,这“半”之境界大有要义。

古人对“半”字别有情愫,常用它营造一种韵味悠长的意境。古诗词中,将“半”字用到妙处的佳句俯首可拾。

唐代大诗人李白《峨眉山月》说: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”半轮明月,高悬山前,月影婆娑,以半为美半半子,意境空灵,不着痕迹,韵味无穷。

杜甫《赠花卿》云:“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。”美妙的音乐,一半随着江风远去,一半飘入云端,这样的音乐如同仙境,人间能听到几回呢?

白居易《暮江吟》道:“一道残阳铺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”夕阳西下,波光粼粼的江面上,一半碧绿,一半艳红,光影流转,煞是可爱。

唐人韦庄在《女冠子·昨夜夜半》下片曰:“半羞还半喜,欲去又依依。觉来知是梦,不胜悲。”佳梦朦胧,倾情相见,一半羞涩一半欢喜,欲去还休,情意缱绻,这是怎样的心悸之美啊!

中唐元稹在《离思》吟道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取次花丛懒回顾,半缘修道半缘君。”涉过沧海,别处之水不足为顾;翻越巫山,他山之云不足为云。匆匆别过花丛,再也不要回头,我一半已成修道人,一半还有红尘劫……这“半”字之情之境,怎不让人念念不忘、耿耿于怀呢!

“半”有“半”的妙处,尤其是对山乡野岭的天然之景来说,“半”有空灵美、朦胧美,更有洗涤耳目、净化心灵之美。明代文学家梅鼎祚是嘉靖年间重要官员,因常与佞相严嵩作对,后归建书院讲学,世称宛溪先生。他写有一首《空蒙迷离烟雨春景图》,诗云:

半水半烟著柳,半风半雨催花。

半没半浮渔艇,半藏半见人家。

这是诗人看见画里的景象,也是他归隐后常见的山野之景,半湾青溪绕几行烟柳,半亩桃李剪一场风雨,打鱼船儿在溪水里半沉半浮,乡野人家在山水间半隐半现……多么醉人的一幅春景图啊!

这样空蒙清幽之地,不仅适合诗人修身养性,更适合僧人修禅悟道。湖南长沙岳麓山爱晚亭至麓山寺之间,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,路旁很早就建有一座六方形单檐凉亭,名曰“半山亭”,是僧俗们上山途中驻足憩息之所。半山中尚有“半云庵”,古时“半云庵”里有一位烧火僧,颇通诗韵,他曾以“半”字为题赋诗一首,诗曰:

半山半庵号半云,半亩半地半崎嵌。

半山茅块半山石,半壁晴天半壁阴。

半酒半诗堪避俗,半仙半佛好修心。

半间房舍半分云,半听松声半听琴。

该诗对仗工整,八句诗连用十八个“半”字,而且用得自然流畅,气韵贯通,且语意通俗,朗朗上口,毫无艰涩深奥之感,堪称佳作。诗中景禅相谐、情理相融,表现出烧火僧修佛悟道之精深,深得当年麓山寺的住持赞赏,后将烧火僧收为衣钵弟子,授以佛经,令其日夜持诵。而今半云庵虽已毁坏,但这位僧人所作的这首“半”字诗却一直流传至今,给名山古亭平添了许多意趣。

“半”字更多的是用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,对人生的态度。宋人有一首《半字诗》,流播甚广,诗曰:

半水半山半竹林,半俗半雅半红尘。

半师半友半知己,半慕半尊半倾心。

半醒半迷半率直,半痴半醉半天真。

半虹半露半晴雨,半皎半弯半月轮。

全诗共有二十四个“半”字,皆用得巧妙贴切,颇具匠心。初看,似乎是文人骚客茶余饭后的文字游戏;细读,则句句都富有哲理,见地不凡;若展开去讲,又都是一番天地,一派风光。有自然现象,半山半水,月圆月缺,虹露晴雨,更多的是人生境遇,皆无一圆满,半有缺憾。正是世上万千事物无十全十美,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只有悲喜交加、苦乐参半的人生,才更有韵味半半子,有缺憾有曲折不失为一种美丽!

“半”之景美,“半”之道深,“半”字人生更有况味。清代学者李密庵体味得更为通透,他做有一首长诗,名曰《半半歌》:

看破浮生过半,半之受用无边。

半中岁月尽幽闲,半里乾坤宽展。

半郭半乡村舍,半山半水田园。

半耕半读半经廛,半士半民姻眷。

半雅半粗器具,半华半实庭轩。

衾裳半素半轻鲜,肴馔半丰半俭。

童仆半能半拙,妻儿半朴半贤。

心情半佛半神仙,姓字半藏半显。

一半还之天地,让将一半人间,

半思后代与沧田,半想阎罗怎见。

酒饮半酣正好,花开半时偏妍。

帆张半扇免翻颠,马放半缰稳便。

半少却饶滋味,半多反厌纠缠。

百年苦乐半相参,会占便宜只半。

李密庵写了许许多多“半”字之景之理之感悟,文笔流畅,语言浅显,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耐人寻味,发人深思。但令我感触最深的,还是诗末几句:

帆张半扇免翻颠,马放半缰稳便。

半少却饶滋味,半多反厌纠缠。

路漫漫远兮,急不得,帆半张、马半放最为稳妥;日匆匆苦也,贪不得,半少半多才有滋味。

有一年,我慕苏东坡“溪山处处皆可庐,最爱灵隐飞来孤”的诗境,随友人到浙江杭州灵隐寺一游。寺内悬挂一副对联,上联书:“人生哪能多如意”,下联云:“万事只求半称心”,顿使我醍醐灌顶,大彻大悟。

这“半称心”、“半”字哲学,不就是知足常乐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吗?这或许就是当代作家林语堂在《生活中的艺术》一书中所推崇的——“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”。

-作者-

刘琪瑞,男,山东郯城人,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,出版散文集《那年的歌声》《乡愁是弯蓝月亮》和小小说集《河东河西》。
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 点击查看详情